中国传媒大学小自考全媒体表达综合能力

是顺应新媒体时代需求而设立的重要科目,旨在培养学生在多种媒体平台(如文字、视频、音频、社交媒体等)下的内容创作与传播能力
1. 课程定位与目标
课程性质:通常属于专业核心课或实践课,可能是校考科目(具体以专业计划为准)。
培养目标:
掌握全媒体内容策划、制作与传播技巧。
提升跨平台(微信、短视频、直播等)的表达与叙事能力。
适应新媒体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。
2. 课程内容与考核形式
(1)学习内容
理论部分:
全媒体传播理论、用户画像分析、内容分发逻辑。
不同媒体平台(图文、短视频、音频)的表达特点。
实践部分:
短视频脚本撰写、新媒体文案创作、H5交互设计等。
基础剪辑(如Pr、剪映)、图文排版(如秀米、135编辑器)工具应用。
(2)考核方式
校考科目:可能采用笔试+作品提交或纯实践考核(如制作一个短视频+撰写策划案)。
评分标准:
创意性(30%)、技术实现(30%)、传播逻辑(40%)。
3. 适合人群与就业应用
适合人群:
从事新媒体运营、短视频编导、品牌传播等职业的考生。
希望提升跨媒体内容创作能力的转行者。
就业方向:
新媒体编辑、社交媒体运营、短视频策划、企业品牌传播等岗位。
4. 备考建议
理论部分:
关注《全媒体传播概论》《新媒体用户研究》等教材,理解平台算法和用户心理。
学习案例:分析“人民日报”“李子柒”等头部账号的内容策略。
实践部分:
技能速成:
短视频:学习剪映基础剪辑、字幕添加、转场特效。
图文:练习微信公众号排版(标题技巧、图文搭配)。
作品积累:提前制作1-2个作品(如抖音短视频、小红书图文笔记)备用。
考试技巧:
若为笔试,重点记忆“全媒体传播流程”“AIDA模型”(吸引-兴趣-欲望-行动)等框架。
若为作品提交,注重作品说明文档的逻辑性(如目标受众、传播渠道、预期效果)。
5. 与其他课程的关联
前置知识:建议先学习《传播学概论》《新闻采访写作》等基础课。
延伸技能:可搭配《数字媒体技术》《网络舆情分析》等课程,提升竞争力。